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黑龙江省教育厅以《纲要》精神为指导,通过出台方案、召开会议、健全组织、选树示范、培训观摩等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阶段性成果。为切实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特凝练部分示范课程、示范中心、示范高校、教学名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做法,促进高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全面开启龙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新征程。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记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哈尔滨工业大学《水工程伦理》马军院士团队
《水工程伦理》课程团队负责人马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军院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是追求卓越、桃李芬芳的优秀教师,也是深稽博考的知名学者。在哈工大学习、工作的42年间,继承发扬“八百壮士”的精神力量,始终带领团队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秉持“教学相长”的理念和“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近年来,马军院士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骨干等殊荣,主讲课程获评首批国家一流课程,并于今年获评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水是生命之源,水工程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工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哈工大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工程领军人才。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将《工程伦理》列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课程思政建设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突出科研育人,注重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培养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教学团队集体教研备课
针对工程类专业课程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紧密结合实际的特点,课程采用“课程知识要点+工程案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将关键知识点与工程案例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了“一二三四”的教学思路。以科研育人为一条课程主线,遴选两个思政元素库中的元素和案例,融入未来工程师培养的三个教学环节,形成四个育人达成度,潜移默化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和工程伦理教育等。
马军院士以抗击疫情为案例授课
邱微教授开展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南军教授强化工程价值引领
《水工程伦理》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团队精心设计打造慕课资源,包括56节教学视频,涵盖课程基本学习内容,学生可自行线上学习。线下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抽签辩论、翻转课堂等师生互动为主。授课时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课程的小组讨论、辩论、汇报等学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伦理道德的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特色突出、成效显著。
课程团队多次受邀在全国高校给排水专业教指委会议上,围绕课程思政、科研育人做大会报告,并进行教学示范,获得近百所高校教师一致好评。为华中科大、广州大学、重庆市等开展课程思政讲座及示范20余场,为重庆市博士后做报告,四百万人次受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构绘显性课程教育与隐性思政融入相统一的育人蓝图。课程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采用“课程知识要点+工程案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将行业复杂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自发思辨,对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工程伦理问题做出价值判断,让伦理道德的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以科教研育人为课程主线,传承百年哈工大的红色基因,遴选课程思政元素库中元素和案例,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伦理意识培养的教学环节,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工程伦理意识培养有机结合,为国家输送具有家国情怀、责任心和使命感、敢于担当、为民奉献的优秀人才。
课程团队邱微教授为哈工大教学拔尖人才,南军教授为哈工大环境学院副院长,团队成员均为博士生导师,注重科教融合,将解决国家重大突发污染事件和抗疫中的亲身经历及行业工程伦理典范案例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展现情怀,为学生树立榜样。课程负责人马军院士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国家提出源头控制病毒的系统性防疫建议,带领团队应用绿色消毒技术助力战“疫”,获评黑龙江省教育系统战“疫”有我人物。并言传身教、与时俱进,第一时间在“云端”上“传道授业解惑”,赢得了国内及海外高校的师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