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等,在多次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成就奖(工程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排名1);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获发明专利120项、美国专利6项,H因子105。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刘远航 吕映雪 通讯员刘勇)“长江大保护要把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上中下游城市相互协调,城市和乡村应从末端治理转到前端污染控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7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军做客长江网“长江会客厅”时说。
在前端做好污染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治污成本
长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马军院士介绍:“长江沿岸的城市经济体量大,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长江流域作为整体,实现上中下游城市协调发展。”
马军院士认为,要保持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合理规划长江沿岸城市的产业布局,“尤其是上游地区需要逐渐实现经济转型,控制重污染产业,加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逐渐实现生态产业稳步发展,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在源头、在前端做好污染控制,发展循环经济。”马军院士表示,“要发展现代分离技术,在源头实现资源分离与污染控制,比如油、溶剂、贵金属等尽可能通过膜分离等技术进行源头分离与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污水再通过深度处理回用于化工园区,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否则的话,过度依赖末端的污水处理,有限的环境容量将会导致实际投入的人力与物力更大,会造成资源浪费。”
马军做客“长江会客厅”。记者吕诗文 摄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垃圾精细化分类是实现源头治污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建设‘无废城市’必须要做的。”马军院士说。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全民努力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填埋量和焚烧比例,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举例来说,城市居民因生活需要采购大量的水果蔬菜,使用后产生的厨余垃圾、排泄物,尽可能通过源头分离做成肥料、饲料等再回馈到农田中,这就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马军院士表示,“垃圾分类也好,生态环境保护也好,从来都不是几个人或者某几个行业的事,需要人人关注、人人参与。”
马军(右)在长江网“长江会客厅”接受访谈。记者吕诗文 摄
武汉的地理位置承上启下,要发展好绿色产业体系
“一个城市,有水就有活力,有水就有机遇,有水就有潜力。”马军院士说,武汉依傍长江,是“百湖之市”,水系发达,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这是非常有利的。
“武汉的地理位置重要,在长江流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军院士表示,希望武汉能够走出一条新的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全国绿色产业发展中做样板,在长江大保护的国家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
除了产业发展,马军院士对居民用水也很关注。他表示,我国很重视居民饮用水安全,在水资源净化方面有系统的规划、严格统一的规则。只要是满足出厂要求的自来水,通过保持良好的管网系统维护与二次供水精细化管理,老百姓可以放心使用,没有必要再净化。
“不合理的净化还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导致水中亚硝酸盐等含量增加,对人体产生危害。”马军说。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高校毕业生大有可为
“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趋势,意味着无限的发展机遇。”马军说,新兴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校毕业生要从长远考虑,“走到十字路口了,不能跟着惯性走,得从新的角度和方向规划自己的事业。”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马军也很感慨:“上大学前曾想学从事数学、物理专业,家里想让我学医,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现在都不后悔。本科毕业四十年了,越来越发现该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后劲足,特别是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下,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重大发展潜力。”
随后,他向大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建议:“走上社会前,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非常重要,只要有正确的目标,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一定会有发展前景。”
“生态保护,每个人都是主体,是责任者、践行者,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马军说。